环球看点!“小柯”秀
2023-09-13 11:30:11
原标题:“小柯”秀
来源:中国科学报
《物理评论A》
科学家揭示LiH的泵浦和电离探测动力学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Roger Y. Bello研究小组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Robert R. Lucchese研究揭示了LiH中同时处理电子和核运动的泵浦和电离探测动力学。
相关研究成果9月7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研究团队采用双色紫外-紫外泵浦-探测方案模拟了LiH分子的解离单电离过程,并证明了如何通过这样的实验对双原子分子的中间里德伯态动力学进行成像。
研究团队结合高度关联的核运动与电子连续体和束缚电子态的描述,发现只有在里德伯势曲线与所产生的离子态曲线平行时,延时电离脉冲所发射的光电子能量变化才能微弱反映出里德伯态上的核动力学。
然而,根据光电离振幅作为核间距离的函数的知识,进行符合测量仍然可以揭示泵浦-探测实验中的中间态动力学。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8.033104
《自然-化学》
配体帮助烯烃实现加氢氘代反应
以色列魏茨曼理工学院David Milstein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暂时的配体可帮助实现烯烃的加氢氘代反应。
相关研究成果9月4日发表于《自然-化学》。
在该研究中,课题组报道了使用易获得的氢气和氘代水而不是D2,可实现烯烃的加氢氘代反应,该反应是由一个吖啶基钌螯合物催化,在一步合成步骤中就可将多达4.9个D原子插入到每个C=C双键中。
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暂时的配体,添加催化量的硫醇可确保氘而不是质子的掺入,这是通过平衡两个连续氘化过程的速率实现的。
该方法为在温和条件下、在广泛可用的烯烃的特定位置上安装全氘代烷基团开辟了一条途径。
据悉,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氘代是安装C(sp3)D键的具有吸引力的方式,但现有方法通常使用昂贵的D2在每个不饱和位点仅引入两个氘原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3-01313-y
《细胞》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暗物质和附生生活方式新机理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Joseph D. Mougous研究小组发现,髌骨细菌门的遗传操作提供微生物暗物质和附生生活方式的机理启示。
相关研究成果9月7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表示,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又称候选门级辐射类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是一个种类繁多的细菌群,在微生物暗物质中占有不成比例的巨大比例。
其少数培养成员主要属于解糖微小寄生菌(Saccharibacteria),以附生体的形式生长在寄主放线菌上。
由于缺乏合适的工具,这种生活方式的遗传学基础以及Patescibacteria的其他独特特征仍有待探索。
研究人员展示了Saccharibacteria的自然能力,并利用这一特性对其进行遗传操作。
荧光蛋白标记的Saccharibacteria成像技术提供了伴随附生生长现象的高时空分辨率,转座子插入测序(Tn-seq)全基因组筛选揭示了Saccharibacteria神秘基因对其宿主生长的贡献。
最后,研究人员利用元基因组数据提供了基于蛋白质结构的尖端生物信息学资源,支持Southlakia epibionticum及其相应的宿主以色列放线菌(Actinomyces israelii)作为揭示附生生活方式分子基础的模型系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17
《美国化学会志》
可持续合成方法获得纯相态金属偶氮酸盐框架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Jun Huang研究团队提出了通过宿主框架工程增强酶/MOF生物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
相关研究成果9月6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可持续合成方法,以获得纯相态金属偶氮酸盐框架(MAF-6),及其在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该团队合成了一种酯水解酶@MAF-6生物复合材料,并将其与酯水解酶@ZIF-8和酯水解酶@ZIF-90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比较。
与酯水解酶@ZIF-8和酯水解酶@ZIF-90相比,孔径较大的酯水解酶@MAF-6在催化以正丙醇和苯甲醇为反应物的酯交换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酶促性能。
此外,MAF-6平台的疏水特性可使固定化酯酶被激活成开盖构象,在催化正丙醇和苯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中,其酶活性分别是游离酯酶的1.5倍和4倍。
这一工作提供了对MAF-6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酶固定化基质的潜力的见解,并强调了探索具有扩大孔径的MOF基质以扩大其在生物催化中的实际应用的必要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jacs.3c05488
本文《“小柯”秀》介绍到此结束,感谢阅读。